小米一直在扮演着「价格屠夫」的角色。我先强调一点,小米的定价并不完美,我在这里也不是想和你说定价要学小米,因为有许多品牌学小米的定价就学死了。我在这篇笔记会复盘一下小米定价的历程和思路,从中让你得到一些思考,而不是盲目地抄袭。更何况,小米的定价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小米创始人雷军现在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雷军在做小米之前,其实已经是一个互联网老兵了。雷军创办小米前任职的公司叫金山,虽然这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名气显然没有如今的小米大。
2010 年的雷军 41 岁,在互联网圈子里,这个年龄如果还没有大成之相,似乎很难再折腾出大名堂来了,感觉金山也就是雷军的人生巅峰了。可是雷军却准备做一家手机公司。小米的创业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详细讲了,我只想从小米的创业历程中梳理一下小米的定价逻辑。
我们事后诸葛亮地去看小米,似乎觉得小米从一开始就是战略正确,必有大成。其实雷军创办小米的时候可没有这个自信,所以小米创立初期是对外保密的,可能觉得做不成会很丢人吧。初创阵容相当豪华,属于创业公司的顶配,除了雷军,其他 6 位联合创始人如下:2011 年 8 月 16 日,小米公司的第一台手机发布,型号是 M1。手机配置上,当时的高通 MSM8260 双核 1.5GHz(吉赫兹)主频 CPU(中央处理器),是全球主频最快的智能手机;Adreno 220 图形芯片、1GB 内存、4GB 机身存储,支持 32GB MicroSD。这个配置,看起来有点陌生,因为毕竟距离今天已经有十多年了。这不重要,但是你要知道当年三星推出的 Galaxy S2 售价高达 5900 元,同年推出的苹果 iPhone 4S 在国内售价为 4988 元,同年国产手机中的当红品牌魅族新机 M9(512M 内存)售价是 2499 元。而小米,内存是同年魅族 M9 的两倍,售价只要 1999 元。
小米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其实买小米手机的顾客真谈不上发烧友,如果真的是手机发烧友,他们应该买三星和苹果。只是这句口号让买小米的顾客觉得有面子,而且 1999 元的价格真是业界良心,从此之后小米就在不断扮演着「价格屠夫」的角色。
小米第一款手机发布的时候,雷军说,为了节约营销成本,小米只在小米网进行销售。就是这句话,让小米在之后许多年里都陷在「只在小米网销售」的困顿中。
这个超出预期的定价让小米成为抢手货,第一代米粉就像今天抢茅台一样在抢小米,小米卖出 30 万部手机用了不到 3 个小时,手机业为之震惊。雷军在创业之初曾经跟兄弟们说,要用 4 年时间做一个 100 亿美元的公司,结果小米手机开售 3 个小时后,目标就变成了要做一个 1000 亿美元的公司。
2011 年,小米销售收入 5.5 亿元。
2012 年,126 亿元。
2013 年,316 亿元。
2014 年,743 亿元。
2011 年很美好,2012 年也很美好,2013 年小米红透了。我记得 2012 年我和朋友正在创业做一个在线教育网站第九课堂,曾经组织过一次小米的参访培训,3 个小时收费 1200 元,瞬间爆满。小米成为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竞相学习的对象,那时候也有无数营销大师认领了小米策划、顾问的头衔,通过讲小米方法论圈了好多钱。
2013 年 12 月,雷军和董明珠女士打了一个赌,赌资 10 亿元。2014 年,小米的营收依旧特别美好。那时候小米主要用线上销售的方式卖出了 6000 万部手机。我听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讲过课,他说那时小米内部显然膨胀了,觉得做得太好了,没有意识到后来的很多问题。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应该会有感觉,2105 年和 2016 年小米有点沉寂,外界各种消息满天飞,一会儿说小米融不到钱了,一会儿说小米海外市场出现了问题,一会儿又是增长乏力。小米在 2015 年和 2016 年的营收,分别是 780 亿元和 790 亿元,如果以一个传统企业的角度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就非常大。过去几年的高速成长一旦慢了下来,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小米提交的上市材料显示,小米 2015 年的经营利润是 13.78 亿元,营业收入 780 亿元,净利润不到 2%。如果发展速度快,即使没有利润(比如亚马逊)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背后会有大量投资机构给这样的公司输血,但如果利润不高,发展又失速,就会面临巨大的问题。
小米当时的问题出在哪?
我们说任何成功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失败也同样不是。小米当时出现的问题,与竞争环境、公司管理、供应链等都有关系,我今天只从定价这个角度来聊一聊。
小米的定价是小米当时成功的关键要素。其实所谓「性价比高」并不是单纯的低价,同样的价格性能更好,同样的性能价格更低,都可以算是性价比高。小米手机初期显然并不是性能好很多,更没法和苹果手机来比,只能说它和类似国产手机相比价格更低。而且小米早期利润微薄,它的性价比不是靠节省成本节省出来的,而是靠背后的融资和通过对未来的预测计算出来的,只要这么做有未来,现在亏不亏就无所谓,资本投的也是未来的收益。
小米的低价,一个是来自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可以忍受一段时间的亏损;另一个来自它自有的电商渠道,这样就不必向手机渠道经销商交渠道费了。但这个情况 2015 年之后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这几年手机行业杀进几个玩家,比如魅族、乐视、360、一加、锤子等。魅族的副总裁李楠曾经和我聊到手机市场的情况:一加出来锁定了 100 万部的市场,那这 100 万部的市场份额就被抢走了,我们很难再为市场创造出 100 万部的新增需求。360 出来做手机,不管怎样都会搞走大概 100 万部的需求,乐视又会抢走一部分份额,所以各家发布手机的时机、配置等都非常谨慎,做手机尤其要精打细算。2014 年算是互联网手机的顶峰之年,销售量出现了一个天花板,而且又有一些互联网手机的友商杀入,结果小米的份额就被抢了一部分。
第二,因为前几年线上卖手机卖得太好,导致小米完全没思考做线下的事情,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晚了,而线下的销售能力又不是一天能做出来的。虽然在 2014 年之后的两年小米也在建设线下渠道,但销量几乎没有增长。
还有个问题就是,即使小米重视线下,也很难通过传统的手机代理渠道销售。因为小米的毛利太低,给渠道的分佣没有吸引力,所以线下代理商常常是拿着小米的幌子招揽顾客,顾客进来还是想方设法卖给他们别的手机。很多经销商知道,卖一台小米只能赚 100 元,卖一台别的手机就能赚 500 元,他们当然没有动力去卖小米手机。
第三,三星这两年在中国市场开始走下坡路,但三星手机定位一直在 3000 元以上,而小米基本是在 2000 元以下,所以三星的份额虽然让了出来,小米却没有对应的机型来补位,结果华为、OPPO 和 vivo 接棒,没有小米什么事。定价问题确实事关大局,当初破局的优势,这时反倒成为掣肘的劣势。
第四,2015—2016 年小米供应链出了问题,产品供应特别紧张。
第五,随着友商水平的提升,小米手机在 2015—2016 年产品力相对下降,没有推出特别拿得出手的机型。
小米手机过去一直延续低于 2000 元的主流定价,不仅难以建立线下销售的优势,加上成本的限制,这种定价也很难支持它开发更高性能的手机。
接下来,小米有两个重要的动作。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