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提供api和平台,能让我用更少资金投入自研业务应用
各个行业的业务需求往往差异很大,而且企业的业务场景还可以不断细分,往往稍稍调整一下、增强一些功能,就可以让企业的业务再上一个台阶。但是一方面企业没有那么多技术力量,可以从头开始搭建系统,另一方面这些协同办公产品的厂商也没有精力为各个细分行业和企业单独定制。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开放平台,可以用各种力量来完善平台的功能。
通过各种 API,企业可以开发自己的定制功能,这相当于在一个已经成熟的平台上面来增加新模块,很多底层的东西都不用自己改,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以往一个企业如果自己单独开发一个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对于企业的 IT 成熟度有很高要求。而现在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就可以让自己企业的业务能力变的更强。
对于完全没有自己研发力量的企业,还有各种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这些提供商可以提供定制服务,成本也很低,企业的投入不会太大。哪怕没有一个懂 IT 的人,一家企业也可以借助第三方提供商来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效能。
在三款工具里,微信在社交领域根基最深、用户最广。在开始这次横评前,我最期待的也是企业微信在即时通信模块上的创新。但在使用后我发现,尽管微信在去年末的「微信公开课」上重点强调了「打通微信和企业微信,布局 B 端市场」的发展战略,但就目前来看,企业微信的能力依然令人失望。
从介面布局到实际功能,企业微信和微信之间都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最明显的功能差异就是增加了发送对话记录到日程或待办事项的选项,以及比微信展示效果更清晰的引用回复样式。此外,信息流聚焦、消息分类等功能一概没有。定位大众社交的微信没有这些功能尚可理解,但企业微信面向商务办公人群,完全沿用微信的聊天模式,效率低了很多。
在使用移动端的钉钉文档时,我注意到一个产品细节:无论你打开一个自己创建的文档,还是收到别人发来的文档,开启后的默认状态都是浏览模式。如果你想编辑文档,还需要点击右上角的「在线编辑」。我平时更习惯进入一个文档后直接进入编辑模式,既可以浏览文字,也可以立刻对文档进行标注和修改。在这一点上,钉钉文档更像是延续了互传 Word 时代「发给对方先看看」的产品思路,少了一点灵气。
在使用企业微信的过程中,我一直处于困惑的状态:腾讯已经拥有像「腾讯文档」这样成熟的产品,功能和口碑都远胜企业微信内置的「微文档」,但微信团队却没有整合现成的资源,而是单独做了一套连基础功能都不完备的文档体系,还采取了「在企业微信之外另开一个 app」这样奇怪的产品逻辑,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飞书:与 IM 体系完全打通,文档和信息流融为一体
此外,飞书文档的核心功能完全围绕飞书 IM 体系构建,你可以直接在文档里提及同事、安排工作,或者把「@」当成快捷启动器,插入文件、表格、联系人及工作群组,并与即时沟通模块产生联动。如果有同事在文档中提及你,或者修改了你们共同协作的文章,你都可以在消息窗口中看到提示,即使不打开文档页面,依然能了解文档的最新动态。
唯一让我觉得「有一点意思」的是企业微信在日历旁增加了一个「To-Do」的功能页面,它是一个功能非常基础且单一的待办事项面板。尽管其功能并无更多亮点,但将待办事项放进日程管理的设计思路却一直是我对远程协作工具的期待。近年来,OmniFoucs、Todoist 等老牌 GTD 工具都已经逐步加入在线协作机制,但如果线上办公工具可以原生支持待办事项乃至 GTD,To-Do List 与 IM 的结合一定会对个人和团队效率的提升带来很大的帮助。
在远程协作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知道伙伴们都在干吗」这件事非常重要。只有随时了解团队每个人的工作安排和进度,你才能精确评估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也是我将该功能视为飞书在日历上最大的创新点的原因。
除了概览团队成员的档期,飞书日历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将日历体系和 IM 体系打通,并引入了大量的自动化。譬如,如果你和其他几位同事需要就某个主题开个小会,在日历上建立事项后,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临时群组,邀请参会人入群;会议结束后,飞书文档则可以自动生成会议记录,所有关于开会时间、地点、人员之类的基本讯息都无需手动填写,省去了大量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应用市场和创意功能
在基础功能之外,协作工具对于第三方服务和插件的支持也是影响日常使用体验的重要环节。尽管目前的远程协作工具都朝着「All in One」的方向发展,但终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很多企业此前就已经在使用各类 OA、CRM 等工具,迁移到新平台后,积累的数据也需要随时调用和同步。因此,三款工具对于第三方平台支持数量和质量就成了衡量平台拓展能力的关键指标。
最早入局 B 端市场的钉钉胜在了数量。由于钉钉的用户来源广泛,钉钉平台的应用市场也以中小型供应商为主,从垂直行业到大众领域都有兼顾,整体数量超过 120 个,从质到量都保持着相对平衡。
总体而言,这次横评中提到的三款远程协作产品风格各异,不同功能模块的完成度和实用性大不相同,适用的场景和企业也各有所长。钉钉起步早,体量大,是一款典型的「大而全」产品。各项功能基本没有短板,部分方面还有独到的思路和创新;飞书是一股新晋力量,在用户体验上的产品逻辑更加缜密,功能和创新点也更符合下一代协作工具的潮流,而且全部功能免费使用,迁移成本不高;企业微信则更像是为对微信有着巨大依赖的团队而准备的,功能上并不出彩,需要更多的升级和打磨。
三款产品之所以在品牌气质上呈现出这样的差异,与它们诞生的背景和产品目标息息相关——
在钉钉之前,其开发团队曾推出一款名为「来往」的社交工具,面向 C 端市场,直接对标微信。当时的阿里投入了众多资源,但面对微信强大的用户粘性,来往没能撼动微信在社交领域的领跑地位。随后,开发团队重新调整了思路,发现了 B 端市场的机遇,来往的继任者钉钉也成功找到了突破口。在钉钉不断迭代的过程中,你可以找到不少修正过去产品思路的痕迹,许多原本是为 C 端用户而设计的功能逐渐迭代升级。
飞书作为在线办公领域的新面孔,尽管没有去抢企业社交初潮时的风口,却以观察者的身份看到了不少 B 端用户的真实痛点。因此,在飞书的产品思路上,你可以非常直接地感受到开发团队对于提升办公效率的重视和投入。实际的使用体验也是如此,飞书的每一个功能点都不满足于「有了就行」,而是加入了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小设计。如果说钉钉是掌握了「先发优势」,在企业社交领域扎根更久,那飞书则更多了一份复盘全局之后的理性思考,产品气质也更加现代。
如你所见,我在本文中对企业微信的整体评价不高,一方面因为其实际表现确实平平,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巧妙设计或特色功能;另一方面则在于微信身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社交产品,微信团队却止步于坐吃用户基数的红利,没有在企业微信的开发和创新上投入更多精力,导致企业微信完全沦为微信的套壳版,非常令人遗憾。
正如老麦此前在 线上办公工具横评 的文章中所言,选择远程协作工具的核心并不是工具本身,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切换协作工具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能靠一时冲动拍脑袋做决定。文中谈到的三款工具,我派也陆陆续续都用过一遍,最终才确定了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如果你在为自己的团队选择工具,也希望你看过这篇横评后可以亲自上手,尝试之后再做决定。
体验和对比远程协作工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我使用各平台的时间长度和场景各有不同,对三款产品的评价也无法面面俱到。如果文中出现了事实错误,欢迎你指出,我会尽快修正。此外,如果你正在使用文中提到的某款工具,或者对远程协作工具有任何经验、心得,都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