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新浪微博是怎样一步步衰退的?

[复制链接]
在线会员 2p9KVB 发表于 2022-12-31 0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外三年,新浪微专的活泼率便已经一日一日天跌。现在已经十分没有像模样了。自己 干营销,一眼便瞅出,新浪微专热门微专假设涉及硬广,这些转收战批评满是僵尸粉。究竟 是因为微疑朋友圈的呈现招致新浪微专的衰落。 仍是因为各人开端嫌弃这类公然糊口的作法,而将交际分享转为公众化? 再仍是,没有做逝世便没有会逝世,新浪微专自从交了许多贸易元艳(比方淘宝)之类的,变患上十分让人恶感?

精彩评论5

avatar
在线会员 8ajhK4E 发表于 2022-12-31 08: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个略极端的例子:


新浪微博是怎样一步步衰退的?

上图源自百度百科。
《春城晚报》是昆明最主流的报纸,也是云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杜少凌2016年6月14日辞世,时任《春城晚报》总编辑。
杜也曾到我工作的杂志做过总编辑,我和他共事时间不长,有过几次深谈。一个炎热的午后,他在办公室呼噜呼噜吃着外面打包回来的大理凉粉,我看到墙角有《丁丁历险记》的海报,他说丁丁也是记者,算我们老前辈。
后来我离开了报社,当时我说,纸媒将死,杜回,你看我怎么把杂志做漂亮。那份杂志,我从创刊伊始,做了五年记者和编辑,确是深有感情,也想知道由杜主事后的动态。
关注了他微博。他似乎很愿意在微博里写写心理活动,对行业的分析,对自己的修炼。他的微博是一个真性情的地方,没有党媒负责人讲政治、唱高调的风气。有次他说,读史多年,渐有凿通之感。我近几年也发觉读史之乐,加大了阅量,去年还把《资治通鉴》下载到了手机里,我常想,何时会有“凿通感”?那是一种什么体验?

去年,他辞世,我在外面也能感受到社里的悲情氛围。晚报工作是白天采编,晚上定审,深夜印刷,每日循环。所以报媒人熬夜算日常,大小节日、天灾、奥运、两会等都要突击加班,共事过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披星戴月,风雨兼程,是同事也算战友。
我没去参加他任何悼念活动,当晚,我翻了翻他的微博。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我们死后QQ怎么办?”的问题,很多人说,把墓志铭写在QQ签名,让朋友们时而能看到自己的头像。
作为承载着生前言行的网络平台,微博和朋友圈当然比QQ更适合。一条条喜怒哀乐,起承转合,低吟浅诉,自拍与合影,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哭过笑过,爱过恨过,都写在那里。
斯人虽逝,偶尔念及,能翻阅一下,就当暗诉离殇。

三个月后,杜少凌骤然复活,且画风突变:


新浪微博是怎样一步步衰退的?
随后每天必刷,他生前有6千多条微博,自2016年9月8日复活至今(2017.02.24),微博数已增至8283条。今天8条,最后一条是这样:


新浪微博是怎样一步步衰退的?
我主张厚养薄葬,我不强调死者为大,我重视今生与当下,我是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死后真能在天国看见自己的微博被盗号。所以,我不太担心此举会伤了另一个世界的杜少凌的心。
但作为生者,刷微博时,时间线出现广告,关注名单里被暗塞买粉号,评论里充斥着小广告,热搜版全是明星绯闻,时不时还有僵尸号要求互粉,所有这一切,都不如一个故人的帐号以追捧爵迹的方式每天彰显着存在更让我难受,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就像生化危机中,如果向你扑来的丧尸,是你父母妻儿的身体,你便何如?
少凌转发的这些微博,通常都有2万+的转发量。不知有多少是新注的机械号,又有多少是被盗的故人。日均8x2万的虚假转发量,有多少现实意义?

新浪微博曾是中国网络最有希望的言论平台,那时我经常在桑拿休息厅、候车室甚至隔着厕所挡板听到它刷新时特有的提示音。如今却人人说微博药丸。
我经历过博客时代,一不留神,BLOGCN关闭,我错过了搬家限期,那些为EX写的情诗全都丢失,那数年的青涩与彷徨,如今只能忆起零碎的片断。
现在明白,还有比痛失BLOG更难受的事,那就是微博仍在,而且更新得更勤奋了。当年因观点与文才关注了你的人们,今天得看你为赵丽颖和吴亦凡顶帖,一天八遍。
我要不要在遗嘱上注明一条,死后请清空我的微博内容,删除我的帐号,省得有天,我又还魂为TF BOYS的新歌转发打榜。


------------------------------来自评论区的不同声音-----------------------
刚发此文,就有自称“微博实习生”来评,我看了他在此问题下也有回答:


新浪微博是怎样一步步衰退的?

认真分辨了这不是高级黑之后,我回复如下:


新浪微博是怎样一步步衰退的?
事后反思,我当时言论过激,很后悔。
在美剧《新闻编辑室》第三季,频道被收购,新东家推崇吸引眼球的热点,突出媒体商业化,并完全无视新闻原则,让编辑室众人无比愤怒,最终频道新闻局主席查理因怒猝死,第三季的结局在查理的葬礼上拍完。

http://player.video.qiyi.com/2d882d878bf70b34e3aca67a0f9bb04d/0/288/w_19rra67fox.swf-albumId=584879709-tvId=584879709-isPurchase=0-cnId=0
离开社里时,我刚在网上看到这段视频。后来一路追完了三季的《新闻编辑室》。在杂志社工作时,一直在地理、旅游和汽车赛事的栏目,有时很庆幸,自己不用去报导社会新闻,歌功颂德,明星绯闻,吹嘘产品,写软文,拿红包, 不用活得像个善颂的宦官。但在《新闻编辑室》中一直强调的新闻理想,我却已很久没有思考过,不免汗颜。
我离开媒体,我说纸媒将死,外因是新媒体的挤占,而真正的内因,是纸媒被管控太久,自己已经习惯了体制,不愿再有突破,如历年的春晚,陈词滥调,一团和气。
刚入社里时,老总编说,如果你难有机会去说真话,那么,至少尽量不说假话,尽量。
所以刚有微博时,的确为之一振。那时的微博能听到很真很锐的言论,一些如今已被我们渐渐淡忘的大V,那时都曾赤诚相见。我也曾持有国家认证的新闻从业编辑证,我知道有些帖不得不删,否则平台也无法存活。但即便微博拼命删过激的帖,它仍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不知不觉间,微博成了毛孩子们为偶像争吵的阵地,成了纯娱乐化的平台,连翻数日的时间线,也难见几条有意义的言论。就连仅存的段子手界,也由抄袭党替换了原创派。

好在知乎代替了微博,成了我最常用的媒体平台。在大量优质知识无偿供应之外,知乎最大的优点是理性,是网络上喷子出现率最少的交流平台(可能有人要说草榴才是最和谐的),在知乎,讲道理的效率极高,相互理解的达成率也极高。所以今天在知乎有过激言论才让我分外惭愧。

为什么知乎常有长篇累牍的回答出现?因为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回忆当年,往微博140字内傲娇地甩下几句话,现在看来真没太多价值。

逛几年知乎,自己更爱国了。当一个问题下有多个不同角度的深刻回答,我越能理解要推动社会进步有多方面的考量,明白渐进才是最合理的,过去稍不如意就迁怒社会,其实极幼稚。

回到新闻理想的话题,知乎至少是我所见最难撒谎的地方,也是在外面怀疑自己被误导后最好的释疑之地。医美界创造的新词条,养生圈的伪科学,杜月笙很精辟的十句话,日本人用小龙虾吃尸体,肯德基的鸡有三对翅膀,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

虽然愚众觉得真假难辨,但其实从创作者的角度,很容易就看穿谎言,抓住本质:或推销产品,或博人眼球。把媒体炒热不难,刷下限就行,难的是让媒体尽量保持干净。所以媒体从业者鲜有蠢人,不缺的仍是坏人。

现在想起老总编说“尽量不说假话”,尽量二字,暗藏多少无奈。

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发布者都是新闻人,说“新闻理想”,未免用词既大又空。我想,但凡能本着传播一些有益知识,保障有效沟通的网络平台,就算偏安一隅,也可称善;但一味追求商业化的媒体,做得越大,扩张越狠,越是妖孽四聚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vatar
在线会员 BNaHK 发表于 2022-12-31 08: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说个有趣的现象。
其实这一两年来,微博一直在给淘宝输血。
微博上正常的盈利模式是这样的:一个网红大V,通过营销手段炒红自己,在微博上圈到足够的粉,然后……
就开淘宝店了。
在微博上定期发布自己淘宝店铺新产品,挂个链接。直接叫卖。
微博的用户就被导到淘宝去了……
这样,网红大V挣钱了,淘宝挣钱了。微博么……呵呵。
微博自己养的羊,被别人宰了。


以下原文: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微博对用户的最早的核心概念是:分享生活中的新鲜趣事。核心理念应该是UGC。即用户生产内容,然后再讲它即使分享出去。
微博最成功的营销做法就是明星营销,姚晨作为第一代微博女王,可谓是一时无两。同样依照UGC的范畴,明星分享出自己的原创生活新鲜趣事,圈来了大量的用户。
但是到了后来,这种模式变质了。
最有趣的是,微博自己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但是大V们和明星们却自己找到了盈利模式。吸粉做营销,水军营销,或者开淘宝店……
其实所谓的自媒体,也就是一个变大了的公共论坛平台而已。
微博也从一个UGC的分享生活乐趣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营销炒作的舞台
而普通的用户,在微博上的存在感是非常弱了。在这个舞台上,站在醒目位置的永远是明星,是营销大V。
而普通用户只是给他们提供营收的来源而已。
一句话,微博养的羊,被别人宰了。

好,那么普通用户就会觉得:既然这个舞台我站不上去,我就老老实实的做我的生活分享,做UGC的原创,然后分享生活给我的小伙伴们。
然后,朋友圈出现了。

朋友圈最棒的地方在于它的防御壁垒城墙的厚度。
在微博上,有太多营销水军,有太多的无素质的脑残混迹其中,你好好的发个微博,也许说不定哪天就会踩个狗屎,被恶心得无可奈何。你打开微博,推送的头条新闻,往往是是头条”营销“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微博真正的作用已经变成了取代门户网站,微博成为了一个看文娱新闻各种八卦的地方。
前两年,从热炒汪峰上头条开始,我就和朋友说过:微博离死不远。
当一个即时分享的平台变成了一个营销为王的平台,那么就等于让百分之99的用户,变成了羔羊。
你愿意每天上微博去,做一个小透明,然后坐在舞台下看别人表演?然后给别人输送利益?自己还得忍受各种狗屎么?
用户体验渐渐变得糟糕,你需要忍受各种脑残粉,各种无聊的营销炒作出来的“头条新闻”。
长久当观众,是会无聊的。
每天跑去韩寒或者王少爷的微博下喊越岳父大人,喊老公草我,时间长了也会无聊的。
当微博从一个UGC精神的平台,变成了一个营销为王的舞台时,这个平台就注定会死掉了。
因为舞台这种东西,永远会区分观众和演员。你永远都只能这里当观众,看那些表演出来的营销。
那么你就会觉得无趣。
微博已经没有多少UGC的精神了。
朋友圈比微博优势的地方在于,它天然具备了厚实的防御壁垒。
你在朋友圈,可以屏蔽掉那些陌生人的营销,朋友圈里不会有营销大V号。
朋友圈,简而言之,朋友圈。朋友两字是核心。
在朋友圈,UGC的核心精神得到了延续,即时分享UGC内容,而且是互相分享!
微博则变成了一个推送的模式。大V生产,普通用户接受。失去了相互的精神,变成了普通用户单方面的被动接受。
微博早年在营销品尝到了太大的甜头,而后来在营销渐渐混乱的时候,又无法痛下决心来制止,为了既得利益,一味纵容营销行为,酿制今天的恶果。
记住了,UGC的核心精神在于“分享“,所谓的分享,也就是说,你我之间是平等的,我写的东西给你看,你也的东西也给我看。
而营销,是单方面的:我是大V,生产东西给你看,你是一个小透明,那么你生产的东西就没人看。
当然,微博的普通小用户也可以做UGC,但是去前面说过了,同样的UGC的分享乐趣,朋友圈做得比微博更好。
所以,微博自然就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vatar
在线会员 jCgT25J 发表于 2022-12-31 08: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微博是少见的产品设计失控的互联网公司,产品设计失控体现在,无目的,无节制,无一以贯之的设计方法论。是典型的没当公主的命却染了一身公主病。
新浪微博什么都想做,这种四处伸手体现了它的漫无目的,在微博的个人主页上你可以看到博主的微博、足迹、微博人气、好友关系等等等等,但90%的人点进一个人的微博只是想看看他最近又更新了什么,这一核心的需求,你只看到五条就要多点击一次,明显的信息卡顿。
它甚至可能都忘记了自己是微博。想做用户的 Passport、用户的 Index、用户的 Personal Card,唯独不是用户的 Weibo
在明星的主页上表现更明显,无节制地排布了诸如作品、百科、图书、文章等等乱七八糟的内容,微博选项甚至被折叠了起来。逼着用户必须看五条点一次“查看更多微博”,或者在导航栏被折叠的地方找到“微博”入口。对于微博控来说,每五条多点一次积少成多浪费生命,新浪的产品狗拉出去枪毙一个月都不过分。
当然,你在新浪的微博客户端点一个人的头像,甚至都不会直接呈现此人的微博内容给你。
就不用提饱受诟病的“未关注人私信”功能了。
想学腾讯搞弹窗,结果东施效颦,用私信来代行弹窗的功能。可惜QQ的弹窗你可以放着不理,一会儿自行消失,新浪微博的弹窗,你不理它就一直挂在右上角抓心挠肝地膈应你,相信多数人和我一样玩新浪微博都有 Notification 强迫症吧,一定要把信息点掉。结果就是新浪微博既没有达到引流的目的,又恶心坏了一大波人。
这些推送账号甚至拉黑了都会给你发私信,拉黑就表示拒绝,你还要搞治外法权,强插用户,在新浪用户被尊重的感受度最低,这都要仰赖没有教养不知节制的新浪产品狗。
所以挨踢同行发起抵制新浪产品狗的运动我觉得挺大快人心的。没有基本行业操守职业素质甚至从业常识的人,早脱离这个行业其实对谁都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vatar
在线会员 B5tmA 发表于 2022-12-31 08: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交效应-蒸发式降温 Evaporative Cooling
一个社交圈子的群组人数愈多、时间愈长,就会出现【蒸发式降温】。新浪微博亦是如此。
引用美国网络一篇名文,它借用科技名词「Evaporative Cooling」,此名词是在讲某种冷气机技术,中文翻作水冷式冷气,或直翻为「蒸发式降温」。这位作者将这个名词用得活灵活现,拿它来形容人类的「社交圈」的有趣现象。同样也可以拿来用在微博、「LINE群组」或「Facebook社团」上——每一个月,我们总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有时几个朋友相聚,有的是在夜店固定一起围一桌,有的在奶茶店也是围一桌打牌,有的则是更大群人固定有狮子会那类的聚会……。
通常LINE群组、或脸书社团,也都是一群认识的人组成的。比方说,一群邻居,或是一群校友,还是同一部门的同事,一起组成一个LINE群组。
所谓「蒸发式降温」理论是说,这些群组、社团、聚会,无论在线,还是线下,最后都不免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人」总是热心的发表一大堆激情言论,过了一阵子以后,其他人很希望他可以「闭嘴」,但却不敢大声说出来,于是,大部份的群组里,这些人永远不会闭嘴。
「有些人」喜欢介绍一些他的新朋友进来这个群组,过了一阵子以后,其他人真的希望他不要再介绍新人了,但大部份的群组里,没人敢公然这么说,于是他继续的介绍新人进来、永远不会停止。
「有些人」很积极的想和你私下继续保持联络,其他人当下难以拒绝,心中却满是不舒服却又不敢告诉对方,于是,这些人继续的来打扰你、让你每天都不太舒服。
作者说,由于以上的特性,你会发现,每一个社交的组织,从一开始大家加入「很热闹」,过一阵子,人数多了、时间久了、讨论久了,就会发现,「热度」突然「降温」了。
作者将此现象称为「Evaporative Cooling」(蒸发式降温),大家会开始发现,咦,怎么原本那些重要的人,都不发表任何东西了?于是「温度」降下来了;次重要的人也慢慢觉得没趣了,于是温度再降下来了……最后,到现在还在积极讨论的人、还在积极拉人进来的人,继续在里面po文。这些人,都是其他人不想再去多交流的人,于是这个地方,一点一点的,沦为那种「你不想参加的群组」,你先将通知设定关掉,你也不再点入看讯息,最后,你一看到有人退出群组,也就默默的跟着退出了。
有趣的是,那些原本群组里面很重要的人物,也是每个群组里面让人最想「在一起」的人物,离开群组以后,都跑到哪里去社交了?
这位作者说,他们往往另外开一个群组,自己去聊去了。
而且,这些人经过几次群组里的「蒸发式降温」之后,都会严格限制人数,不让群组增加「任何」新的人。
这篇文章有价值之处在于此作者以罕见的切入点,简单又沉重的点出了社会社交圈的奇特现象,这个现象不只在实体的社团里面,在在线的LINE群组或Facebook脸书社团,也都是一样的情形。
最后,发生什么事?
最后的结果就是,有些人,你再也无法轻易的透过群组去找到他们,因为他们早已自己去开另一个更私密的群组了,一般人(包括你)不得其门而入。而你被允许加入的群组,往往都是「蒸发式降温」得很严重的群组,里面只有那些倚老卖老的人,还有一堆还不知道状况的新人(包括你)。
一般人总觉得,加入好多群组,就可以学到好多东西,然而,「蒸发式降温」现象告诉我们,加入一个群组,不如加入一个「人」,跟着正确的人,你可以看到更多更多「隐藏的群组」,或许,你的社交圈也到了另一个层次了。
参考文献:
[1]本文转自mr.6,有修改动。
[2]
社交网络中的“蒸发冷却效应”[3]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betty/2931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vatar
在线会员 YYGG9b6gv 发表于 2022-12-31 08: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微博变得越来越没有参与性、新闻性和时效性了
发微博的本意是分享,和朋友圈不同我发这条微博是为了尽量分享给不认识的人。普通人用微博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哈哈哈哈哈” 、“23333333”和“点赞”,大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想互动更多好玩的人,所以才会求互粉求关注。看微博和看新闻的最大差别就是你不仅仅是追名人而是近距离的接触到名人,和名人产生互动。
另外相对传统媒体、传统网络媒体,微博和普通人的生活更加紧密相关,在微博上面可以直接获取和分享各种热点、爆点、本地的实时信息比传统网络媒体要快很多倍,阅读的同时自己也是发表者,这也是大家一开始喜欢微博的原因。
想想2011年的郭美美、官员微博开房、上海胶州路大火、动车事件、PM2.5概念的否定和承认。这种信息才是广大网民会感同身受,也能让全民都有参与感,进而从网络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活动。再想想这几年上微博上有什么能影响现实生活的热点事件?

新浪微博是怎样一步步衰退的?

十几天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热点事件的转发也需要节点,就是粉丝多的人,当然现在他们都不怎么发了。。。

大量的营销公司微博刷粉刷转发对普通用户发表和获取信息的妨害也很大。
类似知乎或者一些专业性强的BBS,只要你坚持写,就会有人看,对于原创信息发布者来说这算正面的激励机制,微博则未必,营销大号甚至专门会去除原作者的水印和改原作者的名字和语境,而诸如此类的做法新浪完全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你举报也不一定受理,就算受理了,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对营销号还有几天的保护期,最后所谓扣信用的处罚根本是不痛不痒。
新浪微博有个热门微博的功能,本意很好,就是能现实24小时或者1小时里面把转发数最多最热门的微博排序,前些年我基本每天都要看一次,能看到各种好玩的新闻或者段子。
但是现在的情况的是这个榜里很少有真正的热门信息,社会热点信息基本绝迹。各种广告贴、营销账号或者三线艺人无意义贴长期占据这个榜的70%,不熟悉微博的用户连续几天看到这种垃圾信息想当然的就会认为微博上面就是这种东西,奇怪的是为什么新浪本身对这种行为不仅不制止,还有纵容的意味,明显会对用户造成流失的行为我都能看出来,为什么他们却没什么行动,真的是只要KPI数据好看,这个用户是不是自己的真实受众,压根就无所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专业创造成效
400-778-7781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server@mailiao.group
紧急联系:181-67184787
ftqrcode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职贝云数A新零售门户 X3.5© 2004-2025 职贝云数 Inc.( 蜀ICP备202410472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