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恐艾怎样办?

[复制链接]
在线会员 鲭讽吹萩 发表于 2023-2-6 09: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艾滋意愿者么,恐艾那个成就该当如何处置?

精彩评论5

avatar
在线会员 u6ji33 发表于 2023-2-6 09: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次内容主要通过一个案例回答现实压力事件导致的恐艾如何应对。
俗话说,后悔过去会让你抑郁,担心未来会让你焦虑,所有的烦恼都是想出来的。百试不爽的真理!

恐艾怎样办?
一个朋友因为要考律师资格证,焦虑不已,并因此出现了毫无科学依据的恐艾问题。恐的原因竟然是室友私生活复杂,担心他染上了艾滋病,进而担心对方摸过的门把手残存有体液,比如说血液或者精液,自己再去摸就会感染。
常人看来毫无逻辑,但恐友深陷其中。
对方私生活复杂就一定是感染者吗?答:不确定,那万一呢?
就算对方是感染者,也不会轻易留存体液在门把手上,不需要担心。问:那万一他dfj以后摸了门把手呢?或者流血以后摸了门把手呢?
就算他有体液留存在门把手上,你用完整的手部皮肤去接触也毫无风险,因为病毒无法进入你的体内。问:那万一我手上正好有伤口呢?
就算手上有伤口,如果不是正在流血的伤口也没关系,不属于开放性伤口,不需要担心。问:万一我那天正好手部皮肤出血了怎么办?
就算有出血的伤口,病毒在环境中很快就失去传染性,不会导致感染。问:万一他刚刚摸完我就摸了门把手怎么办?
就算对方刚刚摸完,你继续摸,病毒量也很少,不足以导致感染。问:万一残留的量很大,我又用带血的伤口摸了怎么办?
如果你并没有感受到有很多的体液量,那就说明尚不足以感染,不需要担心。如果感受到了足够的体液量,那就赶紧清洗消毒就好。问:万一我忘了清洗消毒怎么办?
你这么担心感染,如果摸到了液体不清洗消毒,说明你恐艾的段位还不够。当然只是开个玩笑!最关键的是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因为间接接触环境中的病毒导致感染的先例。问:那万一我是第一个呢?

恐艾怎样办?
典型的律考压力事件导致的恐艾。但这里面隐藏着恐友的不合理信念,就是:我一定要考试通过。如果我不通过,就证明我能力不行,进而我整个人生都没有出路了。
按照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思维模式涵盖了三大不合理信念,即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
先说绝对化要求,就是常常用必须,应该,一定等词语描述事件。世间事,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我们需要允许各种可能情况的发生,也要做好接受各种可能情况的准备。
每年有那么多人参加律考,真正考上的又占多大的比例?为什么自己必须是分子而不能是分母。当然,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是分子,愿望是美好的,现实终究是现实。如果只给自己一种可能性,就会将自己逼到死角。我们要做的或者能做的就是努力备考,其余的就交给上帝。
再说第二个不合理信念,以偏概全。我要是不通过考试就证明我能力不行。相当于把考试和自己的能力画了个等号。其实,考试只代表了个人能力的一个方面,甚至只代表了这次考试的情况,你还有其他各种能力。如果实在找不出,最底线的方式是问问自己,如果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是什么支撑自己活到现在的?所以,更贴切的说法是,我只是这次考试没通过,我以前那么多次考试都通过了,说明我还是有学习能力的,这是这次失误了而已。
评判自己的时候,描述具体事件,而不是用某个事件对整个人做评价。阿德勒说的课题分离的理念,大体也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接受批评的时候,告诉自己,只是这件事没做好,而不是自己整个人不够好。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似乎就不再那么自责。

恐艾怎样办?
最后一个不合理信念,糟糕至极。我没通过考试,我的人生就完了。你会发现,真的考试没通过,天并没有塌,你还是你。有些时候,不是天真的塌了,是你思想的天塌了。还是那个例子,乐观的人,银行还没抢,就筹划着500万要怎么花;悲观的人,银行还没抢,就开始担心自己进监狱的事了。事件本身并不决定人的情绪,如何看待事件才会影响人的情绪。这就是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褚时健也好,吴胜明也好,都是赢在心理的韧性上。
再回归到律考这件事本身,仔细思考:想要通过律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答: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那如果因此让自己陷入崩溃边缘,是不是就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得不偿失?
为什么考试压力会让自己出现恐艾问题?我的解读是:因为过于看重那个考试结果,所以想寻找一个替代理由。如果因此考不上的话,就不会那么自责,甚至不必背负自己能力不足的自我谴责。他们最终解读的理由是:因为我恐艾了,所以我考不上,并不是我能力不行。
通过和来访者深入工作,来访者对律考的结果逐渐开始抱着合理的态度,不再认为自己一定要考上,而换成希望自己能考上。也明白考不上并不代表自己的人生就完了,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其他更多可能,比如可以再去深入学习法律相关课程或者来年再参加考试。即便考不上也不代表自己能力不行,因为自己在行业内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成绩,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整个人。
当来访者对律考抱着合理的预期,恐艾问题也随之缓解了。
总结一句话:心理问题皆因自我施压,放过自己,一切终将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vatar
在线会员 M9D 发表于 2023-2-6 09: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疾控艾滋病科室的一名医生,我来简单谈一个点。
恐艾症患者,其实并不是不知道关于艾滋病的常识,比如艾滋病传播有苛刻的传播条件、日常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等等。
但他们就是明明知道,但还是克制不住自己往那方面想。他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去向医生寻求肯定答案,才能让自己获得片刻的安宁。
他们一直想要搞明白。
而事实是,他们永远不会搞明白(就像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那现在不如换个思路——不去试图搞明白,而是压根儿不去搞,不就成了?
让自己忙起来。
报个健身班或者游泳班,或者学习一门乐器。实在不行,去摆摊也可以啊。
去看看这烟火人间,有多少人在努力地生活着。

恐艾怎样办?

再看看自己,不去奋斗,反而自己跟自己较劲找罪受,是不是觉得挺害臊的?
去用其他事填满自己的生活。
忙起来。
忙起来。
忙起来。
当你忙到根本无暇去胡思乱想时,你的恐艾症也就不知不觉消失了。
正如有句话说:除去杂草的最好方式,是种上庄稼。
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vatar
在线会员 VeUB7M 发表于 2023-2-6 09: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恐艾怎么办?
首先说,这要看是因为什么导致的恐艾?
是有过“高危行为”?是恐惧“日常生活可能感染艾滋病”?还是单纯的觉得艾滋病很可怕?……
简单来说,如果是单纯的觉得艾滋病很可怕,这个可以理解。
正常来讲,对于一种人类至今无法治愈、病情复杂、致死率高、有污名的恶性传染病,普通人恐惧是很正常的。就像恐惧猛兽、灾难、瘟疫、战争一样,人们恐惧死亡、病痛,对艾滋病避之不及也是人之常情。
恐惧是人类的本能!
如果是恐惧“日常生活可能感染艾滋病”?
怎么说呢,作为普通人,没有高危行为,正常的起居生活、工作学习、接人待物没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这一点可以完全放心,科研人员对HIV做了大量相关研究,至今没有证据证明,HIV能通过空气、水、食物、土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
轻微的“洁癖”没问题,日常谨慎一些也没问题。只要有固定的伴侣、彼此忠诚、洁身自好、拒绝毒品、不发生高危行为就能有效的预防艾滋病。
过度的恐慌,看谁都像艾滋病人,日常恐惧就有点得不偿失,自己吓唬自己了。
如果是有过“高危行为”导致的恐艾?
必须说,大家理解的高危有可能算不上高危,所以恐也要恐的有点技术含量。
再有,一味的恐惧“高危行为”和“高危症状”没有卵用,这两者都不能够确诊或者排除你是否感染了HIV,而排除HIV感染唯一的金标准是过了“窗口期”及时的进行HIV检测。
不管有没有“高危症状”,不管是去疾控检测还是网购试纸自测都可以快速的排查HIV感染。
只要过了“窗口期”,检测的关键指标又显示为“阴性”,即可排除HIV感染的可能,关于这一点就不用怀疑了。
关于如何快速脱恐?我之前的回答也提到过:
绝大多数的“恐艾”可以通过深度科普、及时检测、心理疏导等进行排解。
下面是摘录一部分之前的回答。
艾滋病是一种对感染者和全社会都有巨大危害的恶性传染疾病,到目前为止,艾滋病仍然无法被完全治愈。对于普通人而言,艾滋病意味着“被歧视”,意味着“不治之症”,意味着“生存质量大大下降”,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对艾滋病有些“恐惧”心理。大部分人对于这种“恐惧”能够及时的进行排解,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排解掉这种恐惧,导致出现艾滋病恐惧症相关症状。
艾滋病恐惧症(即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AIDS)/艾滋病病毒(HIV)有着强烈恐惧感,可伴随程度不等的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特定混合性神经症状。恐艾症可根据日常表现在临床上可分为5种类型,包括: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抑郁型艾滋病恐惧症。
所谓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指的是包括思维强迫和行为强迫两种,临床以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艾滋病”体征为主,常表现为担心日常生活中因疏忽而感染艾滋病,即便没有“危险行为”,也会强迫自己不断去回忆寻找过往感染HIV的可能。
以上所有类型的恐艾症都可能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严重影响了一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恐艾症的危害需要引起恐艾者足够的重视,应及时的缓解并解决,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进一步损伤。
如何摆脱这种“煎熬”呢?可以按照如下步骤逐步开展:
第一、全面科学的认识艾滋病。
和大家的传统观念不同,现阶段,艾滋病早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了。HIV感染者通过开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ARRT),血液中的HIV载量会大大降低,CD4细胞计数会逐渐提升,免疫系统可以得以重建。有效的抗HIV病毒药物,感染者良好的依从性,都能对艾滋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HIV感染者通过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体内的病毒载量可终身压制在很低的水平,从而大大延缓艾滋病的病程进展,HIV感染者可拥有与普通人基本无异的生存寿命和生存质量。
第二、全面了解HIV的传播风险。
HIV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行为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其中新增艾滋病感染病例中通过性行为传播所占比重在90%以上。感染HIV的高危人群和高危行为包括:性伴侣中有HIV抗体阳性,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有同性恋或者双性恋史,存在无保护的卖淫/嫖娼行为,静脉吸毒人员,输入过可能被HIV感染过的血液或血制品,存在有风险的采供血史,有过梅毒、淋病、非淋病性尿道炎等性病史,和HIV携带者或者AIDS病人有过密切接触史,HIV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子女,或者近期去过艾滋病流行地区,诊断过HIV有暴露风险的医生和护士。
第三、正常生活起居不会传播HIV。
如果不存在上述高危行为,日常生活一般不会传播HIV。科研人员对HIV做了大量相关研究,至今没有证据证明,HIV能通过空气、水、食物、土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下面的这些行为没有传播HIV的风险:与感染HIV病毒的人共同就餐、共用餐具、共用水源、共用交通工具、共用房间、共用浴缸、共用马桶、洗脸池或其他卫生设施(但牙刷、剔须刀除外)、共用电话、电脑以及其他办公设备,共同游泳或沐浴、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近距离交谈,打喷嚏、咳嗽或经唾液污染、蚊子叮咬等均不会传播HIV病毒。
第四、避免发生“高危”行为。
通过避免发生“高危”行为能够有效的预防HIV的传播,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杜绝不安全的性行为;洁身自好,不发生非法卖淫/嫖娼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具;推行无偿献血,对献血人群进行HIV筛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与感染;控制母婴传播;对HIV/AIDS患者的配偶和性伴者、与HIV/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 HIV/AIDS 患者所生的子女,需要进行医学检查和HIV检测。
第五、发生危险行为及时检测(过了窗口期)。
随着艾滋病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地疾控包括医院广泛采用第三、四代双原夹心法和酶联法以及化学发光法等作为HIV的常规检测手段,第一代和第二代酶联检测均已经淘汰。目前来看艾滋病的窗口期已经大大缩短,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明确表示艾滋病窗口期(Window Period)为14~21天。我国的疾控保守一点,但也基本认为艾滋病的窗口期在6周左右,高危后6周检测“阴”性,基本就能排除HIV感染。
第六、检测完“阴”性可以脱恐。
依据HIV的病毒感染人体后的进程并参考国内外HIV专家的研究,通过统计高危后不同时期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准确率。一般认为,发生高危行为后2周后即可开始抗体检测,“恐艾者”可逐步释放压力,6周检测对于绝大多数人可以几乎100%排除,只有极少数人群(比如服用阻断药,重大手术,癌症)需要3个月后进行排除。HIV感染窗口期过后检测为阴性就意味着不存在感染的可能,根本没有检测不出来的艾滋病(阴性艾滋病毒),窗口期后检测是“阴”性,可以脱恐。
第七、正确的看待恐艾这件事。
对于恐艾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少想、少看、少听关于HIV的谣言,以官方权威报道为准。谣传的消息不要信,很多后期都官方辟谣了。有事不要自己憋着,你认为的“高危”不见得是高危,要相信科学,有问题直接咨询疾控专业医师,有高危直接检测排除。排除HIV感染以后,避免再发生“高危”行为,不要将自己置身危险的边缘来回试探。
第八、脱恐后注意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
通过检测,排除HIV感染的可能后,注意及时调整身体和心理的状态。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平时该做什么做什么,和亲人朋友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适当的社交有利于排解压力。注意休息,合理的运动,均衡饮食,通过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切记“脱恐”后不要再发生“高危”行为,生病正常看医生,正常吃药,将身体调整到最好状态。
更多艾滋病深度科普知识,欢迎点赞。
有关脱恐方面的帮助,可以到公号《恐艾知识局》咨询

恐艾怎样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vatar
在线会员 M9D 发表于 2023-2-6 09: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恐艾往往由三个因素构成:
1.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以及环境恐惧。
2.有过高危行为以后恐惧。
3.有过艾滋病相似症状后恐惧。
我来对以上三个主要因素做一下解读。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人、物体和不同的环境。然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这里先说一下人体和物体的正常接触。在正常情况下,携带艾滋病毒的人是极少数,也是不容易发生血液直接接触的,因此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十分低。同时,在暴露的空气中,HIV病毒是很难存活的,1至3分钟就会死亡,所以你所接触的比如餐具、洁具、电梯、扶手、商店等等,都是不存在传染的可能性。唯一有小概率风险的就是医院和诊所,尤其是传染病或传染科。但只要你注意不发生血液接触比如使用过的针头等,也是不需要担心的。还有的朋友会担心比如突然的磕碰导致流血后接触了脏东西会被传染,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公共暴露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存在活的病毒的,因此概率接近于零。除非你在流血时,明确接触了高危或疑似人群的血液、唾液等。
高危行为
具体什么算高危行为呢,我来举部分例子:
无套口交(主动方):主动方要比被动方的概率略微高,要注意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
无套口交(被动方):概率较低,但要注意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
无套性交:美国的临床实验,和已知的艾滋病患病者无套性交,被感染的概率低于百分之3。
无套肛交:肛交是最危险的一种行为,由于肠道易破,因此具备很大的被感染概率。建议不要有无套的肛交行为,此行为属于高危的一种。
戴套性交:这个行为不属于高危。但要注意安全套破损和脱落。
戴套肛交(套破损):以上已做了回答,依然是建议大家不要有这种行为。
口腔溃疡:首先口腔溃疡的伤口是极小的,不足以传染,其次,由于有唾液的保护,被传染的概率较低。
月经性交:此种情况下不建议有性行为,如果有,一定戴套。
手交:该行为人们主要担心的是手上有伤口。首先,如果只是很小的伤口,不必担心,如果是较大的伤口,比如有血液流出的,应该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
接吻:此种行为不存在被传染的可能性。
舌吻:存在一定的风险。
舔阴:此种行为的可能性较小,但要注意对方有大量的血液并且你的舌头有很明显的伤口和口腔溃疡。
体液接触:只要你的身上没有伤口,就算是碰到了含有病毒的体液,也不会被传染。
艾滋病相似症状:
艾滋病的前期症状有很多种,比如流行性感冒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发热、寒战、关节疼痛、肌肉痛、呕吐、腹泻、喉痛等,一般在艾滋病毒感染后2至8周出皮疹,血中出现艾滋病毒抗体。还会有持续性的淋巴腺肿大,开始于颈部,其次为腋、腹股沟淋巴结等。一般少有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者。体重减轻10%以上。周期性发热(38摄氏度),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发生单纯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属真菌类)等各种感染。要说明一下,以上这些症状,并不是得了艾滋病才会有,日常的病毒性感染也会有如上症状产生。因此,有了相似症状,先不要恐慌,要先判断自己曾经是否有过高危行为,是否接触过高危人群。然后先抓紧治疗自己的疾病,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看是否需要试纸检测或去医院检测。
作为恐艾和艾滋病的资深自媒体,特别理解大家的心情和顾虑,有问题需要帮助可以查看我的其它艾滋病相关回答和公号【阴哥不恐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vatar
在线会员 hG31PMftg 发表于 2023-2-6 09: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华是我门诊的病人,也是我接诊的亿万富翁中最不像亿万富翁的人。
阿华长相、穿着都很普通,比较有礼貌,比如给我一卡通时是双手递送的。
第一次来看病时他很紧张,连问了他几遍“哪里不舒服”后,他终于红着脸说了句:医生,我想排除艾滋病。
追问病史,阿华说:“两周前,喝多了,一夜情,不记得带没带套,不过对方下体没有任何异常,也没有异味,我会不会得艾滋病啊?”
我回复:“这个不好说,1月后再来查血。”
阿华说:“医生,现在就给我查一个吧。”
我说:“现在没有意义,1月后再来,现在查浪费钱。”
阿华仍然坚持查血,没办法,只能给他开了检测,不仅仅查艾滋病,他要求查全套的性病检测,大大小小的几百块。
一周后的门诊,阿华拿着上次的检查单来找我,我看了一下都没有问题,然后阿华说:医生,我要再查一下。
这次阿华又说服了我。开了跟上次一样的检查。
三天后,他又来了,依然是重复的检测,并且这次,他加了我的微信。
之后的日子,他准时的3天来一次,再后来,他隔天就会到医院来找我,不变依然是检测结果的正常。
没错,阿华是很典型的恐艾。
我当时想,他查就查吧,过了窗口期,排除了,应该就好了。
时间过得很快,1月后,阿华检测结果出来,没有问题,我很开心的告诉他,你排除了。
当天晚上阿华在微信给我发了很长一段话,表达了对我的感谢。
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他又来了。
阿华说:“昨晚我跟朋友去练摊,回家的路上口渴,朋友去买水,我喝了水,医生,会不会别人刻意去害我,把艾滋病毒放在水里啊!”
我听完直接对他说:“不会的,不需要担心。”
阿华还是坚持让我给他查血,我告诉他:“你这是恐艾,不需要查,如果真的战胜不了心里这一关,那就去看心理医生吧”。
阿华愣了一下后,默默走出了诊室。
到了第二天,阿华没有再来,整整那一周,他都没有再来。
直到一周后的某一天,我做了个梦,梦到阿华真的得了艾滋病,醒来后,我给他发了个微信,问他怎么样了。
阿华回复:“医生,谢谢您的关心,我后来去了XX男科医院,医生给我做XX基因排毒疗法,就算是有少量病毒,也可杀死,我已经做了5天了,需要再做25天”。
作为医生,我比谁都懂,他被骗去私立医院了,我急忙给他说让他不要再去了,并且急忙问私立医院的费用交了没有,阿华倒是很淡定的说:“谢谢你,医生,那我不去了,费用已经交了,一共4万”。
说实话,当时的我是非常内疚的,虽然不是自己直接的原因,但是毕竟跟我有关系。我甚至想替他承担一半的经济损失,来减轻自己的内疚感。
当天晚上我约了阿华,向他认真道了歉,并且提出可以承担一部分费用,阿华笑了笑,说:“谢谢您医生,钱是小事,您很好。”
当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我很吃惊的发现阿华真的是很有钱,因为拆迁,他在北京有16套房,房子的市值加上补偿金已经过亿,阿华外租了15套,他的租金都是按月收,隔天收一家,日子固定,所以他一整个月都在忙着收房租。我也明白了他为什么后来总是隔天来看病,因为他的生活就是收租、看病、收租、看病....
那晚之后,我们也算成了朋友,原来那天他从我门诊出来后,预约了心理医生,用他的话说:医生说的道理我都懂,只是总是忍不住的想。再后来,干脆心理医生也不去了。
后来的日子,阿华还是隔三差五的去医院检查,理由也都比较牵强。
比如“医生,今天坐地铁我的手被铁皮划破了”
比如“医生,今日在路上,有个人碰了我一下”
再比如“医生,我身上有个疑似针孔,我怕是坏人拿着带有艾滋病的针扎我”
当然,有时候也问我一下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比如某某业界大牛写的论文,再比如病毒的复制问题等。
这样的日子断断续续持续了1年多,在又一次的查血后,我跟阿华说:“我觉得你太闲了,你没有工作,没有压力,所以整天会乱想,我给你个建议,房租不收了,你也不缺钱,免他们几个月房租,你出去旅游吧,绕着全世界转一圈,也让自己换一个生活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阿华听取了我的建议,然后开始了他的环球之旅,一开始,偶尔还会收到他的微信问是不是艾滋病引起的发烧,再后来收到的全身他给我发的世界各地的美食美景。
比如:医生,我现在在英国,我身后就是大本钟。
比如:医生,我现在在南极,现在是极昼,永远都是白天。
再比如:医生,我现在在阿根廷,后面就是国会大厦。
如今,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甚至偶尔,我还好跟他开玩笑说:“要不再给你抽个血?”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odlovesk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专业创造成效
400-778-7781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server@mailiao.group
紧急联系:181-67184787
ftqrcode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职贝云数A新零售门户 X3.5© 2004-2025 职贝云数 Inc.( 蜀ICP备202410472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