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年,我们运营的微商项目可以说在这个行业当中,从业绩到代理团队状态,基本上是最稳定的项目之一。这样的结果,归因于我们独有的一些运营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强运营的管理机制,就是我们把运营和交付看得非常重。
而这其中,社群的运营维护管理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因为我们整个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和我们代理的销售场景,其实大部分都是在社群里。
所以如何管好一个群?如何把群深度的运营维护好?下面就分三步带大家一起了解如何搭建起一个社群运营管理模型。
这三步分别是管理社群的最佳规模,一个职业化的社群运维管理团队是怎么构成的,一套「人以群分」的标签化管理方式的重要性。
一、社群的最佳规模
先问大家第一个问题:请问一个微信群能拉多少人?相信大部分人都可以脱口而出这个数字——500。
张小龙的微信群把 500 人的印象深深扎进了我们的认知里。但是,500 人到底是不是一个管理型社群的最佳人数呢?事实告诉我们,可能不是的。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经对人类学的文献进行过梳理,他根据猿猴的智力和社交网络推断出一个结论:人类的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人数是 148 个人,四舍五入得到的结果就是 150 个人。
这是著名的「邓巴数字」,也被称之为「150 定律」,其实「邓巴数字」理论被认为是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 SNS(社交网络服务)的基础。
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交人数上限最好是 150 人,而精准能够交往的人数其实只有 20 人左右。
「150 法则」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应用很广泛,比如:
我们以前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的 SIM 卡,最早的时候只能保存 150 个手机号;MSN 很长时间内好友上限也是 150 人;
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军事管理者们也有着一样的高度共识,就是能够有效进行战斗的组织单位不能超过 200 人;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信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作为基本作战单位的连级单位,大家会发现它的规模一直在 150 人上下。
互联网工具放大了我们的社交半径,也提升了我们的社交效率,但社交网络的规模是受我们大脑认知能力限制的,科技进步得很快,而我们的大脑明显进步没有那么快。
我们在实践社群运营管理的时候也做过很多模型,500 人、400 人、300 人、200 人、100 人,多的少的都做过,最后我们得到的实践结果其实也是符合「邓巴理论」的数据模型,我们把管理型的社群定了最佳管理规模,就是 150 人。
二、社群运维管理团队的角色构成
第二个问题,150 人的线上管理型社群应该有多少人来管呢?我们的答案是三个,确切地说不是三个人,是有三个角色。
我个人一直觉得管理者主要的工作其实就是两部分:
第一个,发现人和事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第二个,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处理和防范的规则。在线上社群里,这个认知也同样适用。
管理的重心其实就是「人+事」,这是一直逃离不开的。
另外,根据人和事的问题总结出来的规律和规则,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社群运营管理的三个角色的分工也是由此产生的,分别是:管人为主的运营官;管事为主的知识官;找规律、制定规则为主的信息官。
1.运营官
运营官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群里的基础日常管理,做基础的社群运营,他会负责社群运营的统筹、组织、活动方案的制定。
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保持群内的活跃度,每天守群,组织群里开晨会夕会,做分时段互动,每天接收知识官和信息官提交的汇总数据,去做归档管理,定期组织群体活动,并且准备相关素材。
我们每周都会组织「三官」去做复盘和总结,这也是由运营官来做。基本上运营官就是整个小组的负责人,并且每个月他会把接收到的信息做月度述职,然后总结和汇报给公司。
2.知识官
知识官是社群里非常专业的内容输出者。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以输出技能型和商业型的知识为主,然后负责制作课程大纲、课程海报、课程前的签到、互动输出、课后布置作业以及一整套结果的跟进。
知识官的课程输出其实不仅限于日常老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时候,知识官的任务其实是通过课程过程中的带动,去挖掘代理的问题点和相关解决方案。他既是信息授予者,也是信息挖掘者。
然后每天晚上 24 点之前,知识官会提交当天提取的知识点和课程复盘给运营官,每周我们会提交一些周汇总到知识库,所以这是知识官的一些任务。
3.信息官
信息官主要负责社群信息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除了这些基础工作以外,他还负责社区运营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另一个事:给社群里的被管理者们(群里的代理们)打标签。
信息官除了打标签以外,基本上就是收集群里所有的信息(包括当天的晨读数据、课程签到数据)、每天社群问题的收集、标签化的处理等,这些内容每天晚上 12 点之前要交给运营官。
每周还有分析点、周活、周活对比、周会话量、周 KOL 抓取、用户互动数、调研分析等各种分析和方案的收集、整理和制定。
以上就是「三官」的基础工作和能力模型的搭建。
「三官」是一个小组,我们也给每一个小组设了一些评估的标准,最主要就是社群的活跃度、参与度、群内用户和品牌之间的粘性,最重要的就是一些经营性的数据,比如销售额、招商数等。
三、「人以群分」的标签化管理方式
刚刚我在提到信息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工作点,是个很重要的任务——给群里的代理打标签。刚刚我没有展开讲,是因为这件事实在太重要,特别值得拎出来跟大家单聊。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