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阿里巴巴的确是一家挺“留得住人”的公司。一些人闻阿里文化而逃,怕被洗脑,但很多从美国回来的科学家、外企的职业经理人、被收购的创业公司创始人,都在阿里巴巴扎住了脚。有人说阿里巴巴的文化就是创始人的文化,马云喜好武侠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延安精神情有独钟,所以阿里的文化也是这个气质。但他们可能忘了,马云的英语表达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当中最好的,阿里巴巴有数千海外员工和外籍员工,美国西海岸就有5个办公室。阿里巴巴的文化特别容易被标签化,因为任何一个标签都很显眼,但这正是误读的根源。 其实,阿里巴巴的文化建构与中国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最不同的地方是:它一点“硅谷执念”都没有。
硅谷一直是中国科技从业者的麦加,“硅谷精神”也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和企业家的情结和迷思。当人们提及一家互联网公司有“硅谷基因”,意思是它在某些地方很像苹果、Google或Facebook,是一种赞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很热衷把自己装扮成一家硅谷企业——大家喜欢把挂在Facebook园区里的标语“Go Big or Go Home”翻译成中文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或是挂个海盗旗;学习Google提供免费午餐和健身房,复制“80:20”的时间分配原则,用工作时间搞黑客马拉松;创始人喜欢管自己叫“首席产品经理”和“首席增长官”,坚持每周敲几行代码; CEO和高级管理人员坚持跟员工们一起坐在开放不设隔断的大空间里;开发布会的时候不忘用穿套头衫和牛仔裤的仪式致敬乔布斯;喜欢谈“极客精神”和“黑客之道”。小米创始人雷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七字诀,其实都是硅谷的日常口头禅,雷军也从不讳言,从金山到小米,支持他一路走过来的精神信念,是大学时候看的那本《硅谷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