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格化、形象化,与受众的距离更近
社交媒体营销中有个典型规律:人格化的品牌更受喜爱。因此,品牌的社交媒体账号,往往倾向于塑造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赋予品牌各种人性的情感,拉近与受众的关系,使其产生共鸣。它们犹如品牌精神的代言人,杜蕾斯官微推出的「杜杜」、西岸音乐节推出的「西岸君」、UPM 芬欧汇川的「小 U」、圣碧涛的「涛涛」,均属此类。
作品来自环时互动,2015 年
作品来自致力共通广告,2013 年
为读者而写:社交营销文案的逆袭
2004 年,社交网络的鼻祖 Facebook 上线;
2006 年,新兴公司 Obvious 推出 Twitter 服务;
2008 年,国内第一家以白领群体为主的社交平台「开心网」上线
……
此后,校内网、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众多平台相继诞生,社交媒体完成了从「新生事物」到「360 度渗透生活」的角色转变。某种程度上,移动终端已经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技术的不断升级满足着受众的各种需求,手机成了人们的必备品,「清晨醒来后的第一动作就是打开朋友圈」更是很多人的常态。
社交媒体的形式,目前主要包括微博、微信、BBS(论坛)、社交网站等。它们已经成为数字广告传播的重要渠道,文案的内容、风格边界被无限扩大,日常八卦悉数登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信息海洋中,内容所受局限看似减少,却也增加了脱颖而出的难度。
在这个「参与式消费」时代,用户不止关心买到了什么东西,更关注在了解产品乃至购买过程中获得了怎样的体验。今天,当文案遇上社交媒体,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让受众积极地参与互动?掌握这四点,才有优秀的社交媒体文案。
用文案激发行动力
社交媒体的文案,不仅要引发情感共鸣,更需要激发行动:让受众参与评论、转发甚至是再创作。在广告的最后,也不要漏掉网址链接、活动的参加方式等。
西岸音乐节微博创意梦想征集令,作者 2013 年作品
作品来自致力共通广告,2013 年
让每一个「你」成为主角
社交媒体中的个人视角尤为重要。因为,移动设备的使用者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社交媒体文案也不再像传统媒体一样,动辄以群体观点作结。个体的欲望、需求、情感,被强调放至最显眼的位置。
为浙江卫视电视剧《天使的城》创作的微海报。海报文案模拟一名女性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个体的内心挣扎、情感冲突,极易引人共鸣。
《天使的城》微海报,作者 2015 年作品。作品来自致力共通广告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