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贝云数AI新零售门户
标题:
认知盈余时代,知乎是如何运营的
[打印本页]
作者:
GBh28zHK
时间:
2022-12-31 11:58
标题:
认知盈余时代,知乎是如何运营的
本文已授权在Web2.0share、Mobile2.0首发,转载请注明来自@dicky那点事:http://dicky6688.blog.163.com/blog/static/1770144062012128934627/
Web2.0share:《认知盈余时代,知乎是如何运营的》http://www.web20share.com/2012/02/zhihu-operation-talk.html
Mobile2.0:《分析知乎产品运营》http://www.mobile20.com.cn/zhihu-operations/
感激Watson、LaRiver提供Web2.0share、Mobile2.0两个这么好的平台让我发布文章。
一、何谓认知盈余?
周源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对知乎这一年停止回顾的时分告诉我们:知乎就是一个认知盈余时代的产品。置信许多人都看过《认知盈余》这本书,那么什么是认知盈余呢?克莱·舍基给出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在支配工夫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激烈的分享愿望。可以说,facebook、twitter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而在中国,博客、人人网、微博的兴起,都有赖于它。Web2.0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现本人,分享本人专业知识与兴味的平台。以我本人为例,我会在专业工夫写产品评测、产品观察文章,在个人博客发布,同时经过微博停止传播,甚至会透过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体,如LBS观景台、Web20share、Mobile20、雷锋网、互联网的一些事等停止发布稿件,我本人算是认知盈余描画中的其中一个人。
二、关于知乎的现状
(一)2011年知乎的运营状况
知乎在2010年12月20日停止内测,曾经运营了1年多。作为一名中度知乎用户大概是往年6月份拿到约请码进入知乎。我搜集知乎在公开材料中的数据,希望能协助大家对知乎这一年的运营状况有一个直观看法。
关于Alexa排名
截止2012年1月22日,知乎的Alexa数据是这样的:
我选择了新浪微博、人人网、36氪、Techweb四个网站作为参考,前两者是社会网站的代表,后两者是科技博客的代表。经过上表的数据,置信大家曾经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在这个认知盈余的时代中,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曾经创造出比普通的专业编辑(36氪、Techweb)更宏大的知识力气。
同时,知乎还分享了2011年这一年所产生的数据:
知乎的种子用户在两三个月内在知乎产生的会大量超过他们过去两三年的博客总量,如今更新一批数据,知乎的大量用户的回答量可以出书了。回答字数超过30万曾经有很多。在知乎上,一个用户一年工夫的回答量达到1500篇科技博客,相当于36氪(累计发布4000篇文章)三分之一的文章量。同时,知乎分享与创造的工夫曾经达到200万个小时,这相当于685个编辑每天8小时,全年无休工作的工夫,也相当于38个36氪(36氪目前员工人数为18人)......
(二)知乎的用户需求在哪?
置信,经过这一年的发展,大家应该都知道知乎的用户需求就是:追求高质量的答案。我将经过几个为什么来深究社会化问答产品的用户需求,让大家愈加明晰地了解知乎产品能获得用户认同的重要缘由。
为什么用户会问成绩?由于每个人都存在知识盲区,用户希望经过问成绩的方式指点答案,处理本人的成绩。
为什么不用搜索引擎去搜索答案而是去问成绩?由于搜索引擎不一定能搜到本人想要的答案,同时搜索出来的答案不一定高质量,所以才会有百度知道等产品的出现。百度知道等产品本质上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搜索结果。
为什么要去知乎发问而不是百度知道呢?由于在知乎发问的成绩相对高端,需求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职业背景的人才能回答。同时,成绩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愈加看重回答成绩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用户追求高质量的答案的本质就是我存在知识盲区,而成绩本身需求一定知识背景的人方能回答,而且在我身边的人无法回答的成绩。会经过知乎这种社会化问答产品来处理。正是这种相对高端的用户需求,给知乎这种社会化问答产品带来相当大的运营难度。如何聚集一批专家?如何挑选答案?如何引荐成绩?都需求花很多工夫、很多精神去处理的。
(三)知乎网站功能分析
根据周源在2011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的引见,知乎这一年其实只是做了一个功能:问答。所以对知乎网站功能分析将围绕问答这一功能停止解构。
就目前来看,知乎的网站架构比较简单,就是围绕着问答停止产品改进,着重在细节上的改进。而在社会化这一块尚未停止比较大的改进,这个与知乎发展阶段有关,毕竟还未发展到透过问答停止社交活动的层次。上图纯粹让大家了解一下知乎的核心功能,没有在交互设计、流程上作过多分析,比较关怀交互设计的冤家们可以细心研讨知乎每一个版本的改进。
三、这一年,知乎是如何运营的?
我本人运用知乎大概半年工夫,对知乎的运营观察用了2个月。应该来说,目前,知乎的运营是一种基于话题的产品运营。最近发现,每当微博上发生一些热点的时分,知乎都会涌现出与热点相关的成绩,引发众多用户的围观与回答。当出现高质量的回答后,该答案会在社会化媒体中停止二次传播,引发又一股围观潮,进而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对于知乎运营的分析,我将从内容与推行两个角度停止观察与归纳,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及时指正。
(一)基于兴味的内容运营
最后,知乎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来自互联网从业者,所以在知乎公布的“8月份新增内容分布”图上,你会发现互联网占据了50%的新增内容。最后传播的高质量答案大多与互联网抢手的话题有关。后来随着注册用户的添加,伴随着用户兴味图谱上的拓展,知乎上的新增内容分布逐渐末尾添加、分散,内容也不再拘束于互联网方向,生活、游览,音乐都成为抢手类别之一。就12月的知乎新增内容来看,曾经发展到基于兴味的内容运营上,在这一基础上,可以逐渐末尾基于兴味的社交规划,让问答成为彼此看法的一个桥梁。说到内容运营,提成绩很容易,但如何产生高质量的回答非常难,那么知乎的高质量回答又来自哪里呢?
1.高质量的回答来自哪里?
就我目前所了解的状况来看,知乎高质量的回答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每个范畴上的专家级人物。
更准确地来讲是互联网范畴上的专家级人物。这类专家级人物大多都是社区、移动互联网范畴的CEO或创始人,还有不少总经理、总裁等级别的专家。这批专家库的阅历与见识足够处理互联网范畴的70%的成绩。也正是这一批专家级人物奠定了知乎的基础,产生了众多高质量的回答,也吸引着众多互联网从业者注册成为知乎用户。这批专家级人物就是经过创新工场背后的人脉关系营建出来的。以李开复为例,他回答过83个成绩,发问过5次,但编辑次数达到703次,换句话说,平均李开复回答或发问一个成绩大概会编辑7次左右。同时,查看李开复提供的回答,都是非常高质量的答案,甚至是一些只要他这种专家才能获知、提供的信息。这里举最近的一个例子,置信大家看完会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看法:
发问:“创新工场有哪些失败项目?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李开复经过本人在创新工场的阅历来回答这个成绩,质量非常好。该答案在微博被转发247次。附上李开复的对此成绩的答案:
失败或碰到应战的项目也不少。这里不点名,不谈细节,但是谈谈碰到什么应战(有些曾经失败,有些还在努力):
1. 有一个项目由几个很牛的技术人员担任,策划一个很有技术深度的平台,但是初步搭建后,原来以为的潜在客户其实不情愿如此依托一个第三方的技术平台。
2. 有些项目出现创始人不和的成绩,都是看法不久的共同创始人,创业前充满激情,甚至彼此互补加分,但是创业后发现彼此的远景或工作方式不符合。假如一位创始人分开,对士气打击较大。
3. 有一个项目是一位很优秀的产品经理,但是这个项目成功关键之一是要建立很好的线下合作伙伴关系,而这个关键做不好,产品再好也没有用。
4. 有一个项目有一位很聪明的创业者,总是想加新的功能,新的产品线,不够专注,产品推出迭代太慢,错失市场良机。
5. 有一个项目过分置信美国的趋向,忽视了在某方面中国的互联网格局曾经和美国不同,走了弯路才发现一个美国的良机在中国并不一定存在。
第二,约请问答当事人来回答成绩,获得真实、高质量的答案。
这种运营机制在互联网范畴尤为突出,不少人会针对特定的公司与产品来发问,惹起该公司相关人员的关注并回答。我以tinyfool的一个例子为例,有人在知乎中发问:“郝培强(Tinyfool)的iApp4Me是一个怎样的创业团队?郝培强是怎样一个老板?”并约请tinyfool来回答。tinyfool遭到约请并以他写的一篇文章《iApp4Me一周年记》的博文回答这一成绩,并分享到本人的新浪微博中。引发对该话题感兴味的冤家进入知乎围观答案或者回答成绩。这种内容运营机制也只要拥有一大批专家级人物的知乎能运营起来,假如是没有任何资源的社会化问答产品,估计玩不转。这种成绩由于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往往会令当事人费尽脑筋来回答,答案的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第三,想经过回答成绩证明本人在某个范畴的威望,简称为知乎的“中产阶级”。
除了知乎曾经列出来的专家级人物外,其真实知乎中存在着许多在某个范畴工作一段工夫,有过这方面研讨但还称不上专家的用户。他们一样有多余的知识可以分享。我就属于这种用户的一员,阅历有限,但希望经过知乎来学习,进而提升本人的个人才能,将工作做得愈加好。我可以将这一批用户定性为“学习型用户”,他们的特征是热爱分享、有某个范畴的工作阅历、有较强自主学习才能的一批用户。他们的用户行为围观成绩占了70%,回答成绩占据30%(个人估计数据,仅供参考)。他们的回答成绩的动机有很多,也许有自我学习需求,有交流需求,有打造个人品牌的需求,甚至还有能够是求职需求。他们的回答质量比不上专家级人物,但却是提高知乎活跃度的关键一环,是高质量答案的基础,也会是知乎潜在的专家级人物。这一批用户应该知乎在将来一年中需求打通的关键点。
2.知乎所包含的社交需求
有人曾打趣到:“假如有人在你提出的成绩回答几次,答案都能符合你的要求,那么这个回答者就有成为你的冤家、甚至知己的能够。”这就是知乎潜在的社交需求。那么知乎所包含的社交需求是如何表现的呢?
关于人在信息中的定位
周源在讲到人在信息中的定位这个概念时,我觉得是一个很新奇的事情。在搜索引擎中,人的地位并不重要;而在社会化问答中,人在信息中的定位变得非常重要。那么我们人在信息中的定位是怎样呢?关键要素就是知识背景。一个人的知识背景决议了他回答成绩的质量,也是有形中展现本人个人品牌的表现。而这个定性,在搜索引擎、百度知道中是无法表现出现的,由于用户或者发问者他们愈加关注答案,他经过搜索方式获取本人想要的答案即可,用户无须对回答者停止判别。例如我们在谷歌搜索一篇文章,搜索结果前几条符合要求就末尾阅读原文,我们愈加关注文章本身,而不太留意写这篇文章背后的那名作者。但在知乎则不一样。首先,在知乎中的成绩比较高端,没有标准答案,是一种个性化的答案;成绩的特性决议了回答者所提供的答案一定是具有许多客观要素,答案本身表现了回答者本人的知识结构。在阅读答案的过程中实践上是在面试一个人,自但是然会对回答者停止一个区分,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交行为。
关于知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前文曾经提及:知乎运营团队这一年次要的精神放在最基本的问答功能上,在社交功能上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源与工夫。所以在知乎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功能更多体如今关注、被关注、私信三个方面。就现状来看,知乎依然是经过问答的方式贯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然集中在成绩。如何促成用户之间愈加直接的交流需求再交互设计上多费功夫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人喜欢对答案停止评论,进而引发讨论,置信这会是一个好的末尾。
之前有人在知乎中提出一个成绩:知乎能否有能够发展成为中国的Linkedln?我个人是觉得非常有能够的,而且更具有这样的潜力。从技术层面上,知乎只需求在用户材料上添加一些功能即可。同时,我们透过一个人的答案来看法一个人其实相当于完成一场笔试,假如你觉得这个人的答案不错,完全有能够由此建立一个关系,约请对方面试你的职位。据我身边运用知乎的冤家反映,这样的行为曾经在发生着。最终知乎将会根据用户的职业图谱与兴味图谱构建一个以问答为交流方式的SNS平台。
(二)基于话题的社会化传播
推行是整个产品的最末端,它的目的就是吸援用户,不断引入新用户。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特别是微博的崛起,的确给许多新产品提供一个相对高效的传播平台,而知乎这一年的推行离不开社会化媒体,特别是新浪微博。假如没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出现,也许知乎不会那么快起来的。
对知乎的推行停止观察,目前,知乎的高质量答案次要是经过以下三个渠道停止传播的:
1.用户自动停止传播。
简单来说就是用户自动在新浪微博分享知乎上的成绩或者答案。自动传播有几个用户动机:第一是我在知乎提出一个成绩,我希望分享到本人的微博上,让粉丝看到并前去知乎回答成绩;第二就是我觉得这个答案质量很高,我想分享给我身边的好友;第三种就是话题营销,常见于知乎上的专家级人物分享与本人相关的成绩或答案。
2.官方微博引荐。@
知乎 拥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两个账号,但从粉丝、转发数、评论数看新浪微博的账号分明高于腾讯微博。没有知乎详细访问来源数据,但我置信新浪微博是知乎三大去路之一。
3.IT网站。
这里的IT网站是指一些独立网络博客,例如互联网的那点事、月光博客等。他们会搜集知乎上抢手成绩的答案汇总成一篇文章停止发布,渐渐塑造知乎问答的威望性。
以上的三个渠道有两个渠道属于自发渠道,知乎的运营团队对其影响不大,而且官方微博的引荐仅仅也是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这个成绩或者答案能否火爆仍要看内容的质量。
下面,我举“创新工场有哪些失败项目?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这个抢手话题为例,来看看知乎如何将抢手话题停止传播。
我查看了这个成绩的成绩日志,该成绩是2011年7月由吴松添加的,当时没人回答。时隔5个月,12月26日被一位用户添加了两个抢手标签,接着在2012年1月19日,李开复回答了该成绩并同步分享到新浪微博,
被转发378次,覆盖人数达11315915
;同一天,@知乎 将这个成绩与李开复的回答停止整理发布了一条微博,
转发247次,覆盖人数达到743805
。也就是说该话题经过新浪微博两个大号的传播,共有
600多次转发,覆盖1200万粉丝,以1%
的粉丝能看到该条微博计算,(根据新浪微博@微数据 粉丝上线数量的统计,通常状况下,一个用户每天大概有10%的粉丝上线。)大概有
12万
的人看到该条微博。从知乎的公开数据看,该条成绩被阅读
5689
次,转化率在
5%
左右。
经过以上短短200多字的描画,置信大家大概知道知乎的抢手话题是如何停止传播的。不同的产品对推行的要求不一样,以知乎这种以内容为主、以话题为中心的社会化问答产品,内容才是核心,推行仅仅是催化剂,将内容推送到用户中。知乎背后的运营团队每天要做的就是不断发掘知乎外面的话题,经过引荐、整理、约请专家回答等方式构成一个个高质量的回答,经过社会化媒体停止传播,进而惹起围观,转化为本人的用户。
四、结语
知乎这种基于话题的运营方式依然会持续很长一段工夫,好像当年的新浪微博。刚开放注册时,作为普通用户的我发现发微博没人转发、也没人评论,渐渐末尾冷淡上去。随着注册用户的添加,身边的好友末尾玩微博,渐渐建立本人的社交圈子,末尾有人转发,有人评论,有了许多互动。在知乎的社会化功能仍没有完善的状况下,普通用户添加的成绩依然会被人忽略,没人回答。同时补充一段本人运用知乎的阅历:
最近一个月,我常常在知乎上逛,也常常回答成绩。当然是本人力所能及回答的成绩。在回答过程中,许多看答案的冤家经过投票、评论、感激等操作让我知道本人的答案得到认同,甚至有些人末尾在我的回答下停止评论,进而产生了一些小互动。就我个人运用而言,经过投票、评论、感激等方式可以给回答者一些虚拟上的荣誉,激励用户更活跃地回答成绩。但经过这一波新颖感后,如何保持用户的活跃度是一个核心成绩。当我度过了这一波新颖感,当我觉得投票、评论、甚至感激曾经没法让我产生激动时,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激励用户,我想这是任何一个从事产品运营要去思索的东西。如今,这次研讨知乎运营的案例,并没有彻底解答我心中的这个疑问,希望在下一篇文章中,能找到机会去解开这个疑问。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zmsdicky &知乎http://www.zhihu.com/people/zmsdicky 欢迎大家关注与我交流互联网上的点点滴滴。
假如你觉得本篇文章好,请转发该微博分享给你身边的好友:
个人微博:http://weibo.com/1701517347/y3LuubWEe
Web20share:http://weibo.com/1639026931/y3E4oAo53
Mobile20:http://weibo.com/1645013285/y3EpHnvwI
欢迎光临 职贝云数AI新零售门户 (https://www.taojin168.com/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