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贝云数AI新零售门户

标题: Manus迁离中国:必然选择与断臂求生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KOsV    时间: 2025-7-14 10:46
标题: Manus迁离中国:必然选择与断臂求生之路
大家好,我是喻勇。

近期,Manus 搬离中国的音讯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往年三月 AI 范畴的一匹黑马,Manus 曾以其冷艳表现引爆智能体热潮,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 DeepSeek”。但是,仅仅四个月后,Manus 便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裁撤了中国区大部分员工,仅保留高管及核心团队约 40 人前往新加坡。这一战略调整并非偶然,而是地缘政治、资本博弈与技术发展等多重要素交错的必然结果。

一、迁离中国的必然性:地缘、资本与技术的驱动

Manus 此次迁离中国,是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为求生活与发展而做出的“生活策略”。次要驱动要素包括:

1. 资本审查与地缘政治风险

Manus 在 2025 年 5 月获得 Benchmark 领投的 7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估值 5 亿美元),但此买卖遭到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的严厉审查。美国政策明白限制资本投资能够加强中国 AI 技术的项目。为规避审查并接入 OpenAI 等国际生态,Benchmark 等投资方明白要求 Manus 将总部迁出中国。值得留意的是,Manus 早在 2023 年 8 月已在新加坡注册实体,这表明其迁移计划并非暂时起意,而是早有规划。

2. 技术封锁下的算力困境

美国对华 AI 芯片禁售政策的不断晋级,甚至连特供版 H20/L20 芯片也面临断供,这使得 Manus 在中国难以获取先进算力以支撑产品迭代。通用 AI 智能体高度依赖多模型协同与高算力训练,若受限于国产芯片,其技术竞争力将大打折扣。新加坡作为中立的国际节点,为 Manus 提供了规避技术壁垒、接入全球算力网络的通道。

3. 商业化压力与用户增长瓶颈

Manus 内测时期曾月活超 2000 万,约请码一度被炒至 10 万元/个。但是,5 月开放注册后,其月活骤降至约 1000 万,用户留存率腰斩。专业版每月 199 美元的订阅费,因其功能尚未构成不可替代性,导致用户付费志愿不足。相比之下,竞品 Genspark 上线 45 天支出达 3600 万美元,而 Manus 的年度常常性支出(ARR)仅为 936 万美元,且访问量持续下滑(3 月 2376 万降至 6 月 1730 万)。这表明 Manus 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的商业化应战。

4. 合规架构与全球化规划考量

Manus 经过“开曼-新加坡-中国”的三级架构来分离业务,旨在淡化其地缘标签。新加坡实体的提早注册,也印证了其全球化规划的深远考量。这种架构调整不只是地域上的转移,更是资本结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定位的片面重塑,以顺应全球化竞争的需求。

二、断臂求生的能够性:机遇与应战并存

Manus 迁往新加坡,虽然面临诸多应战,但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更像是一次“断臂求生”,而非简单的“涅槃重生”。

(一)潜在机遇

1.  国际生态接入与技术整合: 迁至新加坡后,Manus 得以规避美国的技术审查,并接入 OpenAI、微软等国际 AI 生态。例如,Manus 已与微软达成合作,计划在 Microsoft Store 上架产品,并应用 Azure 的算力资源。此外,新加坡作为国际算力枢纽,有助于 Manus 优先获取英伟达 H100 等先进芯片,处理算力困境。

2.  高端人才与资本支持: Manus 在新加坡启动高薪招聘,AI 工程师月薪高达 8000-16000 美元,年薪超 130 万元人民币,旨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Benchmark 等资本方虽然要求合规,但仍看好 Manus 的技术潜力,B 轮融资资金将次要用于拓展美国、日本及中东市场。

3.  政策与市场环境优势: 新加坡提供开放的政策、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吸引了众多中国 AI 企业落户。同时,海外用户对付费软件的接受度更高,Manus 每月 199 美元的专业版订阅费在欧美市场更具商业可行性。

(二)核心应战

1.  技术合规与审查风险:虽然 Manus 已迁离中国,但美国财政部对其 7500 万美元投资的审查仍在停止中。若被认定为“技术转移风险”,能够导致融资失败。Manus 需持续证明其技术未直接加强中国 AI 才能,以避免触发更严厉的限制。

2.  成本激增与效率考验: 新加坡团队的薪资是国内的 3 倍,人力成本大幅添加。同时,核心技术团队(约 40 人)能否高效承接原中国业务,避免因人才流失导致技术断层,是 Manus 面临的严峻考验。

3. 市场竞争与用户信任危机:国际 AI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Genspark、HeyGen 等竞品已占据先发优势。Manus 需求在技术差异化(如多模态义务处理)和用户体验上完成打破,才能在 OpenAI、Google 等巨头林立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此外,Manus 官网屏蔽中国 IP、清空国内社交媒体的行为,已导致国内用户对其服务中缀的担忧,品牌信任度遭到损害。

4.  供应链与本地化适配:新加坡虽然能提供算力,但缺乏中国成熟的 AI 产业链支持(如数据标注、场景测试)。Manus 需求在海外重建本地化生态,例如与东南亚企业合作开发垂直范畴运用,否则能够堕入“技术孤岛”。

三、结论:生活大于成功,警觉“战略漂移”

Manus 的搬迁是地缘政治与资本逻辑下的必然选择,其生活概率大于成功概率。短期内,经过接入国际生态、高薪吸引人才和拓展海外市场,Manus 有望维持运营并完成一定增长。例如,其新加坡团队已启动与微软的合作,并计划在东京开设办事处。但若要真正完成“断臂求生”后的成功,需在以下方面打破:

1.  技术自主性:减少对外部模型(如 Claude、Qwen)的依赖,逐渐构建自研大模型或核心算法,避免被国际巨头“卡脖子”。

2.  场景深耕:聚焦企业级市场(如自动化办公、数据分析),经过定制化服务提升付费率,而非依赖 C 端用户的“尝鲜红利”。

3.  合规平衡:在中美之间寻觅“技术中立”途径,例如将研发中心设于新加坡,同时经过合资公司保留部分中国业务,避免彻底得到本土市场。

若 Manus 能有效整合资源、规避审查风险,并在技术上构成不可替代性,其能够成为“全球化 AI 企业”的样本。其将来能否真正完成“断臂求生”后的崛起,将取决于其技术整合、市场拓展与地缘博弈的平衡才能。技术理想与地缘理想的碰撞,等待 Manus 不忘初心,让智能体的希望之树培育成参天大树。

虽然中国区完全不能访问了,但是用魔法还是能继续运用的。两个月没用,发现 Manus 比 5 月份快了很多。上文的大部分文字,也是我写了初稿后,交给 Manus 改写的,提高真的很大!Manus,加油!

明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努力搬砖!




欢迎光临 职贝云数AI新零售门户 (https://www.taojin168.com/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