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贝云数AI新零售门户
标题:
Manus开放注册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打印本页]
作者:
KxS1X
时间:
昨天 12:24
标题:
Manus开放注册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终于等到你,但能够曾经晚了。
当国产AI平台Manus宣布开放注册时,国外科技社区的反应却出奇冷静。这个曾经被捧为“中国版DeepSeek”的明星产品,为何在取消约请码制度后反而遇冷?这场捷足先登的开放能否绝地反击,成为援救Manus的最后救命稻草?
从「一码难求」到「无人问津」
2024年3月,Manus仰仗「AI智能体」的概念横空出世。彼时,它的约请码在黑市被炒到500美元一个,甚至被戏称为“AI界的爱马仕配货”。
但是,短短三个月后,剧情急转直下。虽然其母公司“蝴蝶效应”在往年4月完成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5亿美元),但资本输血并未处理根本成绩即用户增长停滞——据海外开发者社区Reddit统计,Manus的日活用户在5月已环比下降37%。
也正因此,本次看似自动出击开放注册,似乎多了几分被动求生的尴尬意味:Manus早期经过约请码获取用户的成本约为80美元/人,但开放后官网流量成本飙升200%(来自SimilarWeb数据),付费转化率却仅有2.3%,远低于ChatGPT的7%。
更尴尬的是用户留意力早已转移,当Manus还在纠结“开放与否”时,字节跳动Coze和百度心响已经过收费试用、抖音生态导流等策略,迅速收割了中小企业和开发者群体。这也难怪让业内AI开发者感叹:Manus后期饥饿营销透支了太多信任,如今想靠开放注册拉新,但用户曾经不和它玩了。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一场「墙外开花墙内冷」的豪赌
据悉,本次Manus开放注册版本并非中文版,而是海外先行,其移动端APP首发于Google Play和苹果海外商店,中文版仍在内测。
从表面来看,这一选择似乎符合市场占领逻辑——欧美市场对AI工具的付费志愿更强(个人用户年均支出约120美元),且OpenAI尚未完全垄断Agent赛道。
但技术短板让Manus的出海决策寸步难行。这次要归因于依赖的通义千问模型,形成其在英文长文本了解测试(HellaSwag基准)中得分仅为GPT-4的72%,实践场景表现则更显费劲:如在客服自动化测试中,Manus处理复杂工单的平均呼应工夫为8.2秒,错误率15%,而GPT-4仅需3.1秒且错误率低至6%。
更致命的是本土和海外文明隔阂。海外开发者抱怨Manus的API文档更新频率仅为月更(OpenAI保持周更),技术呼应速度滞后。为此,甚至有网友吐槽“用中国团队做海外市场,就像让川菜厨子做意大利面——底子不差,但总差一口吻”。
大厂的「降维打击」与用户潜逃
当Manus在海外苦战时,国内市场已被大厂用「组合拳」瓜分殆尽。字节跳动Coze依托抖音生态,推出「AI生成短视频脚本」功能,3个月内吸引200万企业用户;百度心响结合搜索大数据,借助在医疗、法律垂类的意图辨认准确率达89%的优势,已签约1500家机构客户。
与此同时,价格战更是直接击穿Manus的防线。据了解Manus入门订阅价19美元/月(约137元),而Coze同类功能定价68元/月且支持按日付费;另一位竞争对手百度心响甚至推出“企业收费算力包”,瞄准中小B端客户。
某跨境电商公司CTO坦言:我们测试过Manus的选品分析功能,但它需求人工修正的数据量比心响多30%,价格却贵了一倍,这也是我们选择百度替代方案的次要缘由。
用户一系列用脚投票的背后,彰显出Manus产品定位的模糊——既未在技术功能上构成壁垒,又缺乏本土生态支持。
订阅制背后的「双重圈套」
值得一提的是,Manus自创立末尾便将盈利希望押注于订阅制,但是这一形式如今正遭遇双重反噬。
首先对于C端用户而言,Manus套餐(39美元/月,包含3900积分)积分不足需额外购买附加包,而Midjourney则采用「固定价格+有限量」形式。Twitter投票显示,68%的国外付费用户以为“积分过期机制不合理”,甚至有网友调侃:这是在卖健身房会员卡吗?
其次B端市场异样危机四伏。当企业客户要求的公有化部署和定制训练,Manus目前仅支持云端API,且模型微调需额外支付5000美元/次,而心响提供收费初期适配。某金融公司反馈,其“财报摘要”需求从提出到上线耗时3周,而Coze同等服务仅需5天。这些都暴露了Manus的软肋——它既不够便宜,也不够好用。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生态缺失。OpenAI经过GPT Store构建了开发者-用户闭环,而Manus尚未建立相似生态。一位开发者表示:我们选择OpenAI,虽然价格相对较贵,但文档完全、社区活跃,反观Manus的论坛发问,有的三天都没人回。
还剩多少工夫窗口?
当前的AI Agent赛道正在演出“大鱼吃小鱼”的残酷游戏,国内外巨头都在纷纷加速规划:如OpenAI任命原Facebook高管Fidji Simo为“运用CEO”,加速商业化闭环;阿里、腾讯则经过投资Agent初创公司,试图复制Manus的途径但避开其失误。
不过内忧内乱下的Manus并非没有翻盘的能够。其最大机会和破局点或许在于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形式”:其一场景极度收窄,放弃“全能型Agent”幻想,专注跨境税务合规、多言语合同审核等高壁垒范畴;其二定价动态分层,参照Notion推出针对先生、个体户的灵敏套餐;其三生态合纵连横,与Shein、TikTok等出海平台共建定制化工具,将流量优势转化为场景优势。
如今市场需求的不是又一个ChatGPT模拟者,而是一个真正处理痛点的‘手术刀式’产品。假如Manus不能在6个月内(普通AI创业公司的窗口期不会超过12个月)将英文版挺进全球Agent工具榜TOP10(现排名第27),同时加速中文版落地,资本耐烦或将耗尽。
写在最后:
此次Manus的开放注册,与其说是「救命稻草」,不如看作一场倒计时的末尾。当资本的光环褪去,市场的检验才真正到来——若能在跨境服务等场景打造出「非你不可」的价值,或许还能背水一战;若继续在技术伟大与定位模糊中彷徨,这场捷足先登的开放,终将成为坠落前的最后一块弹射板。
在AI战场,慢一步就是永久。这句话,正在Manus身上得到残酷印证
欢迎光临 职贝云数AI新零售门户 (https://www.taojin168.com/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